外交评论

  • 中美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分歧与化解

    王帆;

    中美关系正进入新的阶段。由于战略分歧加大,中美关系之间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多。本文在对中美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分歧进行归纳与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这些分歧出现的背景与原因,探讨了中美之间出现冲突的风险,并提出了一些化解思路。中美必须从战略层面把握和调整中美关系中存在的风险隐患,积极采取措施落实新型大国伙伴关系的建设性和创造性内涵,成功渡过中美关系特殊的转型期,化解战略风险,保障战略稳定。

    2015年05期 v.32;No.151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1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69 ]
  • 参与和互构: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探析

    孙吉胜;

    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加快,逐渐从旁观者、学习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国际体系的受益者。相对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与安全体系、国际经济体系而言,学界鲜少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研究,对中国参与全球的软治理重视不足,而这恰是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面。本文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社会文化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个维度,具有内容多样性、运作灵活性、影响外溢性等特点。中国对国际社会文化体系的参与经历了话语接轨、学习实践、遵约建制和内化创新等阶段,体现出参与立场与原则鲜明、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注重实用性、选择性渐进参与、创新性弱等特点。中国的参与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而言是一个互构过程,对双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5年05期 v.32;No.151 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10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6 ]
  • 国际利益格局调整与国际秩序转型

    刘丰;

    中国崛起及其导致的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是影响当今国际秩序转型的主要因素。然而,探讨国际秩序转型不能仅仅关注实力结构的变化或大国之间的实力较量,更要聚焦于国际利益格局的再调整这一深层问题。国际利益格局是主要大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协调和分配彼此利益形成的安排,是构成国际秩序的重要维度。在稳定有效的国际秩序下,体系的实力对比与利益格局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和相互匹配关系。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持续变化和新兴国家利益诉求的日益增多,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明显面临国际利益格局再调整受阻的困境,无法根据国际政治现实的变化实现自我调整。中国既是当今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受益者,也受到利益格局中诸多不合理要素的制约,影响到中国实现和维护自身正当合理的国家利益。因此,中国应在继续参与和融入国际社会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而又循序渐进地推动国际利益格局的良性调整。

    2015年05期 v.32;No.151 4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3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342 ]
  • 东亚地区主义何以走向衰落?

    韩爱勇;

    目前,东亚地区主义渐呈衰落之势。由于诸多不足,既往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权力—安全逻辑和文化逻辑等理论视角都未能有效解释地区主义衰落的真正原因。为此,本文提出一种综合、演进的分析视角。一是将东亚地区主义作为一段客观存在的"真实历史",分析地缘环境变迁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将东亚地区主义视作一种由低到高演进的"自然历史",分析地区主义的内部结构与发展驱动力,解释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在其衰落过程中的作用。概而言之,随着美国竞争地区合作主导权的推进,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外部地缘环境由合作走向竞争,地区主义的地域泛化日渐扩大,地区内合作机制建设与地区外协调体制建构并行的两层构架成为地区合作的主要制度模式,基于地区优先原则而构建域内合作制度的地区主义出现方向性迷失。而从东亚地区主义的内部驱动力来看,国家中心主义的存在和国家作用的过度发挥,使地区主义蜕变为延伸的民族主义,成为竞争性地区主义泛滥的政治根源;地区市场不足所产生的外部经济依赖,不仅导致地区主义发展缺乏市场力量的推动,也为域外国家介入地区主义进程提供了便利;地区主义发展的社会缺位,既不能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难以消除竞争性的国家中心主义和民族主义,制约了地区认同的建构。

    2015年05期 v.32;No.151 6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1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307 ]
  • 斯巴达进入海洋:战略僵持、外交革命与德行溃败

    李隽旸;

    斯巴达与雅典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是海战与陆战的双重较量。为了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传统大陆权势斯巴达通过与波斯结盟、擢升天才将军莱山德,克服了主要战略困难,将雅典主导的海上消耗战推进为双方对峙浴血的海上歼灭战,并取得了决定性的海战胜利。其中,与波斯结盟堪称希腊世界的外交革命,擢升莱山德堪称斯巴达的城邦政治革命。但战争的胜利没有带来由斯巴达所主导的稳固的战后国际秩序,也没有带来希腊的解放与自由。这一事实体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悲剧性质,也启发了古典学与政治学学者的智识好奇。本文围绕海战、城邦与自由三个核心概念展开对这段历史的梳理,依据古代文本考察战略背景、政策动因及其实施过程,依据国际政治学动力理论框架辨析斯巴达海洋战略的战略与外交含义并力图修订该框架,并进而探究进入海洋的斯巴达对希腊式的自由观念所产生的独特影响。

    2015年05期 v.32;No.151 9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10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52 ]
  • 国际政治中的网络安全:理论视角与观点争鸣

    刘杨钺;

    科学准确地评估网络安全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是新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共识,而是出现了日益明显的争论与分歧。本文梳理了国际关系视阈下网络安全的三种理论视角,并分别归纳为网络安全威胁忧虑论、网络安全效用怀疑论和网络安全话语建构论。在分析不同视角的基本逻辑与核心主张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这场论争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启示和意义。正确理解网络技术发展的国际安全意义将是有效指导政策与战略设计的基本前提,也是网络安全领域知识生产和积累的必要途径。

    2015年05期 v.32;No.151 11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19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68 ]
  • “巴黎学派”与批判安全研究的“实践转向”

    袁莎;

    "哥本哈根学派"和"阿伯里斯特维斯学派"提出安全是由语言建构的,引发了批判安全研究的"语言转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安全并非总是由特殊时刻特殊人物的特殊言语行为建构的,理解安全建构的过程还需要超越语言研究框架。"巴黎学派"借鉴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后冷战时代尤其是后"9·11"时代下的欧洲安全实践进行反思,认为"安全是‘不安’管理专家造就的"。"不安"管理专家从自身的"惯习"和"位置"出发,在场域"信念"的影响下进行安全实践并形成安全"场域",由此建构安全的内涵。安全实践通过形成"筛选监视机制"对全社会进行"不安治理",不仅造成安全与自由两大社会目标之间的失衡,也没有带来真正的安全。

    2015年05期 v.32;No.151 13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03 ]
  • 书讯

    <正>~~

    2015年05期 v.32;No.151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