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评论

  • 理解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

    张清敏;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在保持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连续性的同时,也展现出新趋势和新特点。在战略和宏观层面,外交服务内政的主要任务和外交总体布局基本维持不变。在具体政策层面,仍然重视对美关系,提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在海洋权益争端和朝鲜核问题上,一方面保持原有政策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行动更为积极,政策更加明确。在操作层面,"首脑外交"更加活跃,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坐标作用更加突出,外交工作的全局统筹、顶层设计、中层协调和一线执行等都得到强调和重视。这些新趋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外交的延续,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身份以及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的要求,是中国政府和社会环境变迁的客观结果。这一发展趋势将会延续下去。鉴于影响中国外交的因素在增加,未来中国外交将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亟须在不同观念和利益、国内和国外、维稳和维权、国家利益和正义原则之间尽量寻求平衡。

    2014年02期 v.31;No.139 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48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1 ] |[阅读次数:1069 ]
  • 地位信号、多重观众与中国外交再定位

    蒲晓宇;

    中国在新的历史基点上如何定位,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本文运用国际地位和信号传导理论的新成果,搭建一个"地位信号"传导的分析框架,以阐明中国外交再定位所面临的难题,并尝试对中国发出的自我再定位的信号做出一些解释。中国向国际社会释放出的地位信号并非连贯一致,有时强调自己是新兴大国,而有时又刻意凸显自己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中国在寻求一个新的国际定位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恰当处理国内外观众对中国的不同期待。

    2014年02期 v.31;No.139 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280 ]
  • 中国在钓鱼岛争端中的战略动员

    左希迎;

    近几年,中日钓鱼岛争端迅速升温,成为影响东亚地区安全的重要议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动员,以图在钓鱼岛争端中占据优势。中国的战略动员受日本施加的外部压力、中国国内民众的压力和积极有为的领导人三个因素的共同推动,这一过程包括两个作用机制:第一个机制是日本施加的国际压力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领导人,迫使其进行战略动员,进而调整在钓鱼岛争端上的战略;第二个机制是日本施加的国际压力引起中国国内民众的反弹,迫使中国领导人进行战略动员。中国领导人在进行战略动员时,主要借助大众动员、资源汲取与投送、制度整合这三种手段。

    2014年02期 v.31;No.139 3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9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74 ]
  • 全球再平衡: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战略再思考

    达巍;

    自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就整体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而言,奥巴马政府执行了一套以战略收缩与战略克制为主的战略。但是从纠错疗伤、霸权重建、推进自由主义对外议程三个战略子领域深入观察,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实际上有取有舍、有进有退。纠错疗伤以战略收缩为主,效果最为成功;霸权重建以战略进取为主,效果相对成功;推进自由主义议程同样以进取为主,但效果则相对失败。

    2014年02期 v.31;No.139 5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20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249 ]
  • 美国军事透明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徐辉;韩晓峰;

    军事透明思想源自美国的政治文化,应用于国际政治领域,既可作为建立互信的重要内容,也可作为与对手博弈的手段。早在冷战期间,美国政府即将其作为对苏遏制和竞争战略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其获益的关键是凭借自己在舆论和实力上的绝对优势,为对手制造一个难以摆脱的"透明困境"。尽管当前的中美关系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有着很大不同,但并没能阻止美国将这一军事透明策略应用于对华政策之中,在宣扬"中国威胁"、扰乱中国安全环境、损害中国国际形象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美国"战略再平衡"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美军事透明度之争很可能日趋激烈。

    2014年02期 v.31;No.139 8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01 ]
  • 美国人道主义援助的演变与趋向

    沈鹏;周琪;

    人道主义援助是美国对外援助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技术能力为其广泛参与人道主义援助提供了可能性。人道主义精神和追求国家利益都是美国政府对外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的动力。美国政府相当成熟的人道主义援助体制和立法是对其实现政策目标的有力支持,在政府行政部门中,国际开发署、国务院和国防部在援助决策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自然和人为灾难频发的国际背景下,美国越来越感到人道主义援助在美国对外援助体系中的重要性,因而不断对机构进行调整,加强协调,并且日益重视私人志愿组织在人道主义援助中的作用。美国的人道主义援助中既有体现其人道主义精神的一面,也有其追求国家利益的一面。

    2014年02期 v.31;No.139 9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63 ]
  •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伊拉克战后重建援助探析

    韩凝;

    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国际开发署便在伊拉克开展了援助活动。国际开发署的援助项目涵盖了伊拉克战后政治、经济与社会重建等多个领域。国际开发署在推动伊拉克战后重建与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强化了美伊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但鉴于美伊之间不对等的互惠关系、伊拉克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国情,伊拉克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日渐下降,加之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使得国际开发署对伊拉克的战后援助缺乏持续性的资源投入,这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其援助活动的成效。

    2014年02期 v.31;No.139 11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72 ]
  • 中国洋中群岛适用直线基线的合法性:国际习惯法的视角

    张华;

    在领海划界中,远离一国本土的洋中群岛能否适用直线基线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无论是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谈判历史,还是从条约解释和类推适用的角度来看,UNCLOS第7条和第47条中的两种直线基线制度都很难直接构成一国附属洋中群岛适用直线基线的法律依据。不过,自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60年代以来,一系列国家在确定洋中群岛的领海基线时,统一、持续和普遍适用直线基线的代表性实践,伴随着相关法律信念,促成了国际习惯法规则的形成。在国际习惯法的范畴下,洋中群岛适用的直线基线"自成一类",但亦必须遵守一定的条件限制。从国际习惯法的角度来看,中国西沙群岛和钓鱼岛列屿适用直线基线具有充分的国际法依据。

    2014年02期 v.31;No.139 13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277 ]
  • 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的外交:以国际刑事法院为例

    王少华;

    自2002年成立以来,国际刑事法院在国际刑事司法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没有自身的执行机构,国际刑事法院功能的进一步有效发挥,严重依赖各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司法合作。国际刑事法院可以从政治影响、制度安排以及外交活动三方面入手,获得国际社会足够的合作和支持,而外交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乃至起到主导作用。

    2014年02期 v.31;No.139 14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2 ]
  • 下载本期数据